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一切都是風險



港股成為全球數一數二廉價的市場,要在市場中找一家PE是個位數字的公司並不難,難在它是一家持續增長型的公司。自從匯豐失去了紅底股地位外,股民發現,過去只有買貴沒有買錯的公司是幾乎不存在的,即使存在,股價也容易被黑天鵝或危機震走。

其實,如果你有點眼光,股市的回報並不那麼差,差在只是風險,而風險低的公司,事前經常說不準,只能猜,往往只能事後才知道高下。例如,大部份香港人覺得買樓保值,過去十年這是對的,但相對一家業務平穩的公司,其增值潛力還是差不少。例如,中原指數十年來由不足60,升至140,大約是2.5倍。但有沒有人注意到,香港人每日也飲的維他奶國際(345),十年來由3元水平,升至15元水平,是5倍,還未計收回來的股息(2厘左右)。維他奶一直被視為業務及市場佔有率穩定的公司,若是其他更加增長型的,如騰訊(700),則有10倍以上。為何人們選擇買樓?因為感覺到風險低,買股票風險高。而事實上,十年間的股市波動的確不是常人可以夠膽完全持貨不沽的。

樓市的風險為何好像很低?除了迷信磚頭外,我以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政治。以香港政府為例,無論從地價收益,到避免重蹈1997-2003年間的樓市低潮、經濟不景,它都極力要保住樓市,不讓樓價倒下來。另一個因素是全球水浸,利息太低,特別是2007/08年後環球量寬。

因此,現在樓價高,並不像90年代那一波,是追逐高風險回報所致,相反,是資本逃避風險所致。高摃桿炒樓的人極少,但為投資保值而不斷買入房產收租(甚至空置或讓家人自住)的卻很多。例如,那些在國內設廠的港商,有多少人賺了錢會再投資擴大生產?有多少人把錢去買樓?我想,後者比前者要多很多。因為,在低技術工業品需求下降(否則淘寶如何起來?),全球經營低回報的時勢下,這對有點資產的人來說,這才是最保險的。

但樓市低風險的因素是歷史性的,所謂剛性需求,起碼有一半以上是(實質欲求買樓的需求應佔「剛性」不足一半)因緣際會的。我們可以切想一下,如果銀行存款息率升至5厘,按揭借貸利率只會更高,買樓負擔加重。更重要的,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不會再堅持全部放租(或待價而沽),而起碼會放售一些,因為,很難想像出租住宅可以有每年5厘回報(例如,市值1,000萬的樓可以月租4萬元或以上?),若沒有,我何不把住宅賣掉,把錢存進銀行做定期?起碼不用重新裝修、煩惱租霸、空置時又要找租戶等等有形無形的成本。

究竟美國是否要進入加息周期?有多快?明年似乎自有分曉。當樓市不再讓人覺得是低風險後,世界可能會進入全面高風險的時代(就連黃金是否保險,我也日漸懷疑)。屆時股市是否會大升,可能,也可能大跌,波幅肯定也會比現在要大。

最近再加注培力控股(1498),希望它可以成為像維他奶那樣穩定增長的公司,畢竟在高風險年代,不只要喝維他奶這類廉價飲料,還要喝中藥,例如驚風散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