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一切都是風險



港股成為全球數一數二廉價的市場,要在市場中找一家PE是個位數字的公司並不難,難在它是一家持續增長型的公司。自從匯豐失去了紅底股地位外,股民發現,過去只有買貴沒有買錯的公司是幾乎不存在的,即使存在,股價也容易被黑天鵝或危機震走。

其實,如果你有點眼光,股市的回報並不那麼差,差在只是風險,而風險低的公司,事前經常說不準,只能猜,往往只能事後才知道高下。例如,大部份香港人覺得買樓保值,過去十年這是對的,但相對一家業務平穩的公司,其增值潛力還是差不少。例如,中原指數十年來由不足60,升至140,大約是2.5倍。但有沒有人注意到,香港人每日也飲的維他奶國際(345),十年來由3元水平,升至15元水平,是5倍,還未計收回來的股息(2厘左右)。維他奶一直被視為業務及市場佔有率穩定的公司,若是其他更加增長型的,如騰訊(700),則有10倍以上。為何人們選擇買樓?因為感覺到風險低,買股票風險高。而事實上,十年間的股市波動的確不是常人可以夠膽完全持貨不沽的。

樓市的風險為何好像很低?除了迷信磚頭外,我以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政治。以香港政府為例,無論從地價收益,到避免重蹈1997-2003年間的樓市低潮、經濟不景,它都極力要保住樓市,不讓樓價倒下來。另一個因素是全球水浸,利息太低,特別是2007/08年後環球量寬。

因此,現在樓價高,並不像90年代那一波,是追逐高風險回報所致,相反,是資本逃避風險所致。高摃桿炒樓的人極少,但為投資保值而不斷買入房產收租(甚至空置或讓家人自住)的卻很多。例如,那些在國內設廠的港商,有多少人賺了錢會再投資擴大生產?有多少人把錢去買樓?我想,後者比前者要多很多。因為,在低技術工業品需求下降(否則淘寶如何起來?),全球經營低回報的時勢下,這對有點資產的人來說,這才是最保險的。

但樓市低風險的因素是歷史性的,所謂剛性需求,起碼有一半以上是(實質欲求買樓的需求應佔「剛性」不足一半)因緣際會的。我們可以切想一下,如果銀行存款息率升至5厘,按揭借貸利率只會更高,買樓負擔加重。更重要的,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不會再堅持全部放租(或待價而沽),而起碼會放售一些,因為,很難想像出租住宅可以有每年5厘回報(例如,市值1,000萬的樓可以月租4萬元或以上?),若沒有,我何不把住宅賣掉,把錢存進銀行做定期?起碼不用重新裝修、煩惱租霸、空置時又要找租戶等等有形無形的成本。

究竟美國是否要進入加息周期?有多快?明年似乎自有分曉。當樓市不再讓人覺得是低風險後,世界可能會進入全面高風險的時代(就連黃金是否保險,我也日漸懷疑)。屆時股市是否會大升,可能,也可能大跌,波幅肯定也會比現在要大。

最近再加注培力控股(1498),希望它可以成為像維他奶那樣穩定增長的公司,畢竟在高風險年代,不只要喝維他奶這類廉價飲料,還要喝中藥,例如驚風散。



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

大成生化科技(809):理性預期還是非理性亢奮?



大成生化科技(809) 今日大升四成多,最奇怪是早上剛開市時股價在0.17水平直上0.69,然後極速跌至0.2上平。
大概是錯盤,但錯在哪裡?有可能是散戶飛撲入去按錯了(0.169變了0.69?),因為注碼好像只是幾萬。但這位散戶何以一開市便急成這樣?似乎他或她收到一些消息,但又急起來忙亂了。現在社交媒體極度活躍,即市真假消息可以在小圈子裡傳得極快。不知證監會否去查一下是否有人造市。
當然,好像有些基本因素支撐股價上升。這家公司是國內生産賴氨酸最多的公司,近月可能因去産能,賴氨酸價大升。賴氨酸是用來製飼料,豬肉價上升,飼料需求自然升。大成生化終於有機會轉虧為盈,自然引起理性預期或非理性亢奮。
但賴氨酸去年才還在跌價,現在大升,似乎頗波動,不知能維持多久。散戶要審慎行事,尤其是落盤。現價計,0.69接了貨的不知坐到何時,這個位屬三年高位呢!
不知去産能、供給側改革還可炒多久?很難想像已過了溫飽階段的中國對肉食及飼料有爆炸性需求。

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

財媒界內的敵意

文無第一,慣於相輕。當KOL在網上湧現,混入政界,乘著本土思潮興起,鬧爆無日無之。財媒界何嘗不是?

財媒界泛指在新舊媒體裡評述財經的圈子。過往財經評論員掛在大媒體上,評論員不會隨便互相攻訐。部份評論員甚至只是為所屬證券行賣廣告,兼為股民提供一些保守建議,大體相安無事。

社交媒體興起,先有網民調侃部份評論員為明燈(沈大師是最著名一位),後有評論員在網上崛起︰乜sir、隊長、X爺、Y教授等等。

其實大家都是靠估,educated guess,誰也會錯,不用太認真。講真講假,在瞬息萬變的股市中,一時難以分辨。大行報告都可能為派貨或壓低股價,個別股評人也可出蠱惑。若有人刻意造市炒內幕,舉報即可。而有網上股評人真心相信某內幕,與眾分享,屬犯法?屬不道德?有時難以分界。

嘉道理家族的大酒店(045)近年股價疲軟,但PB及PE極低,抵買之極,卻乏人問津。但昨開市前突錄大手成交,涉及7千多萬股,成交價8.8元,較周二收市價8.07元有約9%溢價,股價即日扯上9元以上。我已留意,月初有報紙叫人買大酒店,相信也是內幕,但開首也是微升再沉,有沒有幕後玩家,實在難說。

說到底,財媒界敵意都是網絡粉絲惹的禍,説話不用負責。有人為偶像吹得過份(這方面大媒體收斂得多),當然惹人眼紅。有人估錯市,則一沉百踩。為了因應粉絲的短線要求,股評人拋幾個number叫大家跟隊,也是常有的事。語氣太輕狂,當然便得罪人多。

在我看來,明燈也有普渡眾生時。例如,沈大師在星期初估今個星期大市走向,異常準確,先升後跌。

平常心,自能波瀾不驚。

近日減少投資的板塊數目,主攻基建內險。

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

科技股要等一等

自問是比較留意科技股的走勢,但投資時也有時心大心細。早幾天趁低買了騰訊(700),$193元附近,但思前想後,今天趁它小反彈沽了。原因有二。

1. 騰訊由$220走下來,$200及$190都有許多散戶蟹貨,基金換馬散貨,其實只跌了15%左右。除非基金重新看好(起碼要等明年第一季),否則只有持重貨的散戶,沒有辦法把這只新大笨象抬上去。有些技術性的說法,還說要跌至$160,因為每次騰訊每次新高都要下調大約3成這個幅度。

2. 國內互聯網VC狂潮已靜下來,即外資以至中資對互聯網不再如痴如醉。最近看到一篇北京前VC人的文章
「今年投資圈的朋友一直在抱怨創業題目不好找了,戲稱 VC 休息了大半年了,跳槽的跳槽,改行的改行,寫書的寫書,直播的直播。根據貝恩的統計,2014 年和 2015 年大中華區互聯網產業超過 1000 萬美元的融資數量分別是 142 和 242 起,總融資額 350 億美元。2011 到 2013 這 3 年合計融資數量是 183 起,融資額 11 億。經過了 2014 和 2015 年市場的瘋狂,大家彷彿傷了元氣,價格太貴了,基金錢花掉了,退出還沒看見,心也累了。」
當然,騰訊是股王,業績也很好,暫時看不到壟斷地位受挑戰。不過,這個靠不少水分撐起的互聯網經濟起碼也要休息、冷靜一下。

我沽出了大部份科網公司,買入了中國平安保險(2318),加上早前加注的中國鐵建(1186)及中國建築(3311,可惜來不及再加注),內險及基建是我現時的主力。

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

政治及股市皆講計算

政治永遠有計算,青政要籌五百萬去上訴,勝訴亦未必能取回議席,打官司何解?如果基本法在港獨派眼中千瘡百孔,為何還要鑽進去燒銀紙花心血?有五百萬可以選兩個或以上立法會議席,打官司效益太低。

高院法官的判決很大程度基於對兩人的宣誓行為,以及普通法的詮䆁。當然,兩人擺出要抵禦行政及司法干預立法會,其志可嘉。但誰也知立法會是跛的,我也同意法官對成文憲法下立法會沒有太多豁免的權的詮釋。簡言之,要令它站起來,不是靠打官司的。

最近股市悶局。美國科網股被拋售,連累騰訊(700)。我在$193附近第一注(後跌至$189初步喘定),距高位超過10%,我又不信這家公司基本面轉差(主要是其壟斷地位,中國一半網上閱讀量在微信,問你死未!?),但也要有心理準備要多加幾注,或出現嚴重逆轉也要止蝕。

希望青政懂止蝕,我不支持他們,但也不想他們愈陷愈深。無忘初衷,青政並不是搞法律鬥爭起家的,套句股市的話,這根本不是他們的板塊呀!

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

中藥顆粒

香港缺乏創新科技產業,許多人都怪政府政策。這固然有點道理,可是,談政策前,我們也要了解香港的產業及市場。例如,中國大陸的科網(甚至是新媒體),有一個龐大國內市場,十億人上下,讓他們做大做強,騰訊(700)就是這樣的例子;即使是美國,像Facebook及Google這類企業,論人口不及許多第三世界大國(但也有兩億多人),卻以一個世界級市場中心作起跳板,既有世界最通行語言英語,亦有美國作為媒體及科技標準的領導或霸權地位。就連日本,她的創新科技產品也是先取得國內成功,再引導潮流,定下標準。單純出口成功再轉內銷的例子其實不多。

香港,無論在華人世界,還是全世界,她也沒有這樣的「國內市場」。而且,我們的小小市場更被大國的科技產業及產品所佔據,你不用Facebook,便用WeChat,兩者皆用後,你已沒有時間心思再用其他。因此,除了少數獲得本地壟斷性牌照的企業外(如八達通),香港大部份創新科技產業都要面對異常複雜的區域及全球市場,而且是激烈的壟斷式競爭。

因此,界定及尋找市場已經是大難題,找到了才有可能。最近買了培力控股(1498),就是看好它屬下的「農本方」的市場定位——中藥顆粒及診所。我一位較年輕的中醫朋友告訴我,「執藥煲藥」時代已過,雖然坊間還有不少傳統中醫還是堅持傳統,但很明顯不適合現代華人,更不要說非華人社會。而且,中藥顆粒看似簡單,入行門檻也不低,要確保藥料原料供應全面,又要監控品質。更重要的是,非西醫治療肯定是一個大餅,基於各種因素,現代人對西方式現代化生活多了懷疑、質問及思考,醫療便是十分重要的部份。中藥相對不少另類治療及藥物(例如順勢治療及藥物等等),無論是傳統或現代轉型的歷史都要長久,但是,距離產業化及系統化還有很長遠距離,不少跟中藥有關的產業還停留在保健用品階段。事實上,近年出現了不少年青中醫,在香港寸金尺土,生活節奏急速,他們只能用中藥顆粒。

我買培力控股(1498),有點師奶邏輯,自己曾去看過病,覺得不錯,有潛力,而且奇怪是身邊不少人並不了解「農本方」是搞甚麼,所以潛在客戶的增長應該不俗。

我買的時候,已不是52周最低(2.98),是最近股價起飛初期3.6左右,現至4.1水平。公司上市以來虧損了好一陣子,最近轉盈,應該是前面的基礎投資及試驗期結束,擴張期的開始,在中國大陸及加拿大開診所。香港在藥物檢測方便有信譽,所以這家來自香港的公司有優勢。一年高位是5元水平,沒有甚麼意外(它只做中藥顆粒,似乎沒有做甚麼特效藥,連成藥也沒有,出現西藥的副作用或毒害醜聞的機會較少),我會持有到5元水平再考慮減持或沽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