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

中藥顆粒

香港缺乏創新科技產業,許多人都怪政府政策。這固然有點道理,可是,談政策前,我們也要了解香港的產業及市場。例如,中國大陸的科網(甚至是新媒體),有一個龐大國內市場,十億人上下,讓他們做大做強,騰訊(700)就是這樣的例子;即使是美國,像Facebook及Google這類企業,論人口不及許多第三世界大國(但也有兩億多人),卻以一個世界級市場中心作起跳板,既有世界最通行語言英語,亦有美國作為媒體及科技標準的領導或霸權地位。就連日本,她的創新科技產品也是先取得國內成功,再引導潮流,定下標準。單純出口成功再轉內銷的例子其實不多。

香港,無論在華人世界,還是全世界,她也沒有這樣的「國內市場」。而且,我們的小小市場更被大國的科技產業及產品所佔據,你不用Facebook,便用WeChat,兩者皆用後,你已沒有時間心思再用其他。因此,除了少數獲得本地壟斷性牌照的企業外(如八達通),香港大部份創新科技產業都要面對異常複雜的區域及全球市場,而且是激烈的壟斷式競爭。

因此,界定及尋找市場已經是大難題,找到了才有可能。最近買了培力控股(1498),就是看好它屬下的「農本方」的市場定位——中藥顆粒及診所。我一位較年輕的中醫朋友告訴我,「執藥煲藥」時代已過,雖然坊間還有不少傳統中醫還是堅持傳統,但很明顯不適合現代華人,更不要說非華人社會。而且,中藥顆粒看似簡單,入行門檻也不低,要確保藥料原料供應全面,又要監控品質。更重要的是,非西醫治療肯定是一個大餅,基於各種因素,現代人對西方式現代化生活多了懷疑、質問及思考,醫療便是十分重要的部份。中藥相對不少另類治療及藥物(例如順勢治療及藥物等等),無論是傳統或現代轉型的歷史都要長久,但是,距離產業化及系統化還有很長遠距離,不少跟中藥有關的產業還停留在保健用品階段。事實上,近年出現了不少年青中醫,在香港寸金尺土,生活節奏急速,他們只能用中藥顆粒。

我買培力控股(1498),有點師奶邏輯,自己曾去看過病,覺得不錯,有潛力,而且奇怪是身邊不少人並不了解「農本方」是搞甚麼,所以潛在客戶的增長應該不俗。

我買的時候,已不是52周最低(2.98),是最近股價起飛初期3.6左右,現至4.1水平。公司上市以來虧損了好一陣子,最近轉盈,應該是前面的基礎投資及試驗期結束,擴張期的開始,在中國大陸及加拿大開診所。香港在藥物檢測方便有信譽,所以這家來自香港的公司有優勢。一年高位是5元水平,沒有甚麼意外(它只做中藥顆粒,似乎沒有做甚麼特效藥,連成藥也沒有,出現西藥的副作用或毒害醜聞的機會較少),我會持有到5元水平再考慮減持或沽貨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